于给大名鼎鼎的B2和LGM洲际导弹做惯性导航,其精度也就3个零而已。
至于我们的
反正DF-31A也用3个零的精度陀螺仪,11200公里后,终端偏差最多三十米。
你就别管它哪儿来的,怎么来的,反正能快递肯定能送到,三十米无非一个冲击波的事。
这已经是超越顶级军用陀螺仪的存在!
MYT-3只有半片指甲盖大小,就像一颗微型的、闪烁着冷光的金属“蚁后”,静静躺在测试台上,散发着超越时代的科幻气息。
陈默把仿生蚂蚁触角结构的三个级别的陀螺仪:MYT-1、MYT-2、MYT-3都研发出来之后,发现他们的体积都是往后减半,精度呈指数级的暴增。
MYT系列属于机械陀螺仪,虽然与市面上主流的机械陀螺仪相比,从乒乓球到一分硬币大小,已经算是巨大的进步了。
但比起此时手机里,只有一颗绿豆的大小的MEMS电子陀螺仪,还是有些大了(通过电容变化检测角速度,无机械运动部件)。
所以橙子2陀螺仪的最佳选择是MYT-2,它既不像是MYT-3那样量产难度大,又不至于本身的体积太大,占据了手机内部空间。
其实机械陀螺仪不太适合手机对精度要求不高的民用品,反而是适合专业级设备使用。
简单点来说,相当于你给电动自行车,配了了全套的车载定位导航系统性能过于溢出了,可能还导致费电。
换到橙子2上来说,MYT陀螺仪比起MEMS陀螺仪其实更费电。
不过,在陈默想来,正经人谁会一直使用手机陀螺仪啊,它再费电还能费到哪儿去啊!
陈默搞定了橙科优先量产MYT-2的方案之后,就直接让冯厂长开始去调试产线试产了,而他们接着研究微电机。
蚂蚁触角仿生陀螺仪被命名为MYT系列,其设计参考了许教授提供的红火蚁蚁后触角模型参数。
蚂蚁肌肉仿生微电机则命名为MYW系列,参考的是许教授提供的红火蚁工蚁肌肉群模型参数。
MYW-1的核心是模拟蚂蚁肌肉快速收缩的“介电弹性体驱动单元”。
陈默直接提供了这种特殊高分子材料层叠结构,至于配方则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想想一个蚂蚁触角仿生涂层的油漆配方,一个高分子材料配方,陈默发觉自己点一个零部件,似乎就有一个需要保密的配方。
这样也好,除了气态锂电催化物的配方不在自己手里,另外这些保密配方,他需要一个安全保密生产的地方,回去让宫姐联络一下张区长要块地,那片暗处的阴云,应该这两天就要烟消云散了吧!
之后,陈默亲自合成高分子材料,周明哲负责设计驱动电路。
工人们小心地将薄如蝉翼的弹性体一层层叠加、封装。
当通入特定波形的高压脉冲电流时,整个单元瞬间收缩,响应速度快得肉眼几乎无法捕捉!
实测响应速度0.1ms!
它就像一个微型的、包裹在银色外壳里的“肌肉束”,安静时不起眼,爆发时力量惊人,但扭矩密度只有8mN·m/g,是个明显的短板。
搞定了1,那2就想对容易了。
MYW-2的重点提升扭矩密度和加入“过载保护”。
周明哲借鉴了微型振动电机偏心锤的设计,巧妙地放大了力量输出。
同时,陈默“提醒”周明哲设计了一个精妙的机械结构,模拟蚂蚁肌肉在极限负载下的“滑脱”保护机制,避免了电机烧毁。
测试中,MYW-2的扭矩密度提升到了15mN·m/g,足以满足手机震动马达的需求,并且在极端高低温(-40℃~150℃)下表现稳定。
它看起来比MYW-1更“强壮”一些,外壳上多了几道散热鳍片。
MYW-3的终极目标是能效比和散热!
同样卡在了定子核心的加工精度上,要求丝毫不亚于MYT-3。
这次是王师傅出手,同样用老式车床加经验和“土办法”,耗时近一周才“磨”出了合格的部件。
王师傅比起刘师傅略逊一筹,但那也是100分跟99分的差距,然普通技工来手工磨出高精度来,你开玩笑呢!
陈默按照系统提供的方案,在MYW-3内部集成了仿照蚁穴高效通风散热原理的微型流道结构,并巧妙地结合了超级电容储能技术优化能量利用。
最终成型的MYW-3,能效比达到了惊人的92%,远超手机主流同类小型无刷电机的85%!
它像一个微型的、带有复杂散热格栅的“动力核心”,虽然体积小巧,却蕴含着澎湃而高效的能量。
当然了MY-->>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