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几天过去。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星期二。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京城的大街上,带来了初秋的清爽。
相较于七月的酷热,八月底的天气已然宜人了许多。
王盛和厂团委的高书记来到了位于海定区的会议中心。
这里气氛庄重,门口悬挂着红色的横幅——“首届全国青年科技发展论坛座谈会”,穿着白衬衫的工作人员和与会代表们步履匆匆。
王盛刚走进会议中心,就遇到了熟人。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张建伟。
“王盛同志!又见面了,欢迎欢迎!”张建伟热情地伸出手:“气色真不错,这身打扮,精神!”
王盛穿着一身合体的浅灰色薄款西装,内搭白色衬衫,系了一条颜色稳重的领带,脚上的皮鞋擦得锃亮。
“张记者,又见面了。”王盛与他握手寒暄:“你上次写的采访文章我看了,真是太捧我了。”
“哎,都是王总您自身的实践和思考。”
“这位是北影厂厂团委书记,高书记。这位是《中国青年报》的张记者。”王盛适时介绍道。
“你好……”
高书记和张记者握了握手。
“你们跟着我走,我带你们进去。”
张建伟主动请缨,引着王盛和高书记往里面走:“怎么样,第一次参加这种规格的会议,紧张吗?”
王盛坦然道:“说实话,有点。毕竟这是科技发展论坛,我这个搞婚庆电影的,算是跨界了。”
“哈哈,王总过谦了。”
张建伟接着道:“今天来的领导不少,科委、教委、团团、青联的领导都会出席,还有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他接着简单给王盛介绍了了一下今天的流程,开幕式、领导致辞、主旨发言、然后是像王盛这样的青年代表发言,下午是分论坛讨论,明天还有项目对接等活动。
而最受关注的“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天上午所有发言结束后举行。
张建伟看了看手表:“离开幕还有二十多分钟,我先带您到媒体接待区,简单做个会前采访?
说说您来参加这次论坛的感受和期待,可以吗?”
“好。”
王盛欣然同意。
……
在媒体接待区,除了《中国青年报》,还有《科技×报》、《光明×报》等几家央级媒体的记者。
张建伟作为牵头人,提了几个问题。
“王盛同志,作为来自文化产业的青年代表,参加这次以科技发展为主题的论坛,请问您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
王盛面对镜头和话筒,神态自若道:“首先感到非常荣幸,也有一点意外。我始终认为,科技与文化并非割裂的,尤其是在影视行业,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着艺术表达边界的拓展。
这次的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宝贵的机会,让我能跳出自身的行业局限,聆听科技前沿的声音,学习其他领域青年创业者的宝贵经验,思考如何将更先进的技术理念、更科学的组织模式,引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跨界交流。”
“您对‘科技创业’如何理解?在您所处的行业是如何实践的?”
“我认为‘科技创业’的核心在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模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新的市场价值。
在盛影传媒,我们尝试将婚庆录像这种新兴业务,通过设备升级、流程标准化、素材库建设等方式,进行工业化改造,提升效率和质量。
同时,我们也积极利用市场化获得的收益,反哺技术设备的更新和人员培训,为未来可能到来的电影技术变革做准备。这或许算是一种在微观层面的、结合市场需求的‘科技创业’实践。”
他的回答既紧扣主题,又巧妙地将自身业务提升了高度,听得几位记者频频点头。
简短采访后,张建伟陪着王盛前往主会场。
恢宏的会场内已经坐了不少人,放眼望去,大多是三四十岁、穿着西装或衬衫的中青年面孔,个个显得精明强干,其中不少还戴着眼镜,带着浓厚的书卷气或技术范儿。
王盛这不到二十的年纪和略显青涩的面容,在其中显得格外突出,引来了不少好奇和打量的目光。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王盛找到了贴有自己名字的座位,位于中间靠前区域,位置相当不错。
坐在他邻座的是一位约莫三十五六岁、戴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男子,面前摆着笔记本和钢笔。
王盛坐下时,对方礼貌地朝他点头致意。
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