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224章 薄利多销???(1/3)

  秋收结束,外加拍卖会圆满举办,原本空虚见底的府库,又再次变得充盈起来。

  这当中最开心的,当属司户参军徐二两。

  他看着账目上那笔价值百万贯的钱财,总算长长地松了口气,觉得晚上能睡个安稳觉了。

  府库里这笔钱,就算什么都不干,也足以支撑到明年夏收。

  可惜,这份安稳觉,徐二两连着做了不到三天,就被一摞摞从各县送来的急报给搅得稀碎。

  他捏着一支笔,手悬在半空,迟迟落不下去。

  桌案上,六县的奏报摊开,字字句句都像一只只张开的手,理直气壮地朝他要钱。

  他先看的是婺源县的急报。

  婺源地处三州交界,与宣、饶二州犬牙交错,民风素来彪悍。

  新任县令方蒂的字迹锋利如刀,开篇就是要钱,而且要的是一笔巨款!

  “绥靖安民费”,五万贯!

  奏折里写得明白,下山归附的逃户最多,宗族大姓却阳奉阴违,视新政为无物。

  他需要这笔钱,一则用来修筑坞堡,安置流民,二则,也是最关键的,用来招募县尉手下的团练乡勇,把刀把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并未动用刘靖的力量。

  显然,他想从内部开始瓦解。

  徐二两看得眼皮直跳,这方蒂简直是个疯子,刚上任就要在婺源这火药桶上点火!

  可刺史大人给了他先斩后奏之权,这笔钱,批也得批,不批也得批。

  他放下婺源的折子,又拿起祁门县的。

  祁门多山,乃是产茶之地,但也因山多林密,成了盗匪的温床。

  县令在奏折里哭诉,好不容易劝下山的几百户流民,刚分到田地,就被山里窜出来的野匪抢掠一空,甚至还杀了人。

  他请求府库拨款三万贯,用以抚恤死者、重建村落,并设立“悬赏令”,以重金鼓励猎户和勇士进山剿匪。

  “又是一个无底洞!”

  徐二两头疼地将折子拍在桌上。剿匪之事,岂是三万贯就能了结的?

  接着是歙县的。

  作为州治所在,歙县的问题同样棘手。

  大量流民涌入城中,导致城内人满为患,治安混乱。

  县令请求拨款,为无家可归的老弱妇孺提供一个遮风挡雨之所,同时,城中井水、排污等早已不堪重负,也急需一笔钱来修缮。

  至于剩下的休宁、黟县、绩溪三县,奏报内容大同小异,核心就一个字:穷。

  逃户分到了地,可没有农具,没有种子,眼看就要入冬,连一件御寒的冬衣都没有。三县县令联合上书,请求府库紧急调拨一批铁料、布匹和粮食,折算下来,又是一笔大几万贯的开销。

  徐二两将六份折子整整齐齐地码好,只觉得那不是纸,而是六座压在他心头的大山。

  他长叹一声,这哪里是花钱,这分明是在用钱填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窟窿!

  就在徐二两为了钱粮愁白头发时,刺史府的后堂内,刘靖正在听取商院院长小猴子的汇报。

  “刺史,蜂窝煤的生意,如今在咱们歙州六县已经彻底铺开了。”

  小猴子脸上带着红光,摊开一本账册:“家家户户都说好用,烟小、火旺、还省钱。光是这个月,刨去所有成本,纯利已经超过三千贯!”

  刘靖点了点头,这个数字在他意料之中。

  这点钱,对于普通人家是巨款,但对他要做的大事而言,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小猴子话锋一转,眉毛又拧了起来:“只是……往外卖就难了。咱们试着派了几个商队去宣州和池州,可当地的柴炭商人抱团排挤,官府也层层设卡,一车煤运过去,光是过路钱和打点的孝敬,就占了成本的三成。利润太薄,还处处受气。”

  “崔家的那些暗铺呢?”刘靖问。

  “查清了!”

  小猴子精神一振,从怀里掏出一卷羊皮地图,在桌上展开:“崔家不愧是百年大族,在两浙、江西、湖南、闽南等地,都设有隐蔽的货栈和联络点,甚至还有自己的船队,专门走私盐、铁和茶叶。这些渠道要是能用起来,别说蜂窝煤,就是运石头都能卖出金价!”

  他说着,又泄了气:“可这些掌柜和管事,只认崔家的信物,一个个油滑得很。我们亮了刺史府的腰牌,他们也只是打哈哈,根本不听调遣。想让他们为我们所用,怕是得花大功夫慢慢磨。”

  刘靖的指尖在那些星罗棋布的红点上轻轻划过,陷入了沉思。

  他心里清楚,蜂窝煤是民生之利,能让他收获民心,但发不了大财。

  而崔家这张网,想让它为自己所用,必须拿出能让它都为之侧目的诱饵。

  军器监的铜炮、火药坊的硫磺、六县嗷嗷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