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藩镇过于凶猛

第243章 立国大梁,建元开平!(6/8)

歇息,并反复叮嘱,要用最高规格好生招待,不可有丝毫怠慢。

  待那名趾高气扬的使节昂首挺胸地离去后,钱镠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整个议事厅内的气氛也骤然一冷,降至冰点。

  他命人召来所有心腹谋士与一众核心将官,共同商议对策。

  “主公!”

  顾全武第一个按捺不住,他“噌”地一声抽出半截佩剑,怒目圆睁。

  “朱温一介乱贼,窃国之神器,其所发诏令,不过是废纸一张!”

  “我等世受唐恩,镇守两浙,岂能向此等国贼俯首称臣?此举若传扬出去,天下人将如何看待我吴越,如何看待主公您!”

  他顿了顿,声音更冷了几分:“更何况那‘淮南节度使’之职,分明是包藏祸心。他朱温是想让我们两浙的儿郎,去为他火中取栗,与淮南军拼个你死我活。主公,万万不可受此册封!”

  顾全武话音刚落,谋士席上一位名叫沈嵩的文士却轻轻摇了摇头,起身长揖道。

  “主公,顾将军忠勇可嘉,然此时并非意气用事之时。”

  “朱梁新立,势头正盛,其锋芒遍及中原。我吴越虽兵精粮足,但若此时公然拒绝册封,便是给了朱温一个‘讨伐不臣’的口实,必会立刻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届时,他若倾中原之力来攻,我两浙百姓岂不又要饱受战火之苦?为一时之义,而置满境生民于水火,非明主所为。”

  沈嵩的出发点很明确,一切以保境安民、保存实力为先,虚名和意气之争可以暂时放下。

  这时,另一位老成持重的谋士罗隐也开口了,他的声音不急不缓,却带着一股凛然正气。

  “主公,沈参军所言,虽是稳妥,却失了大义名分,乃是偏安之策,非王者之道。”

  此言一出,方才还有些意动的众人皆是一惊。

  罗隐环视一周,继续说道:“朱温乃篡唐之国贼,天下共击之。我等若受其伪封,岂非与国贼同流合污?日后还有何面目号令天下,言称匡扶社稷?”

  “依老夫之见,我等不仅不能接受这‘吴越王’的封号,更要以此为机,昭告天下,痛斥朱温篡逆之罪。我等当高举兴复唐室之大旗,奉唐室正朔。如此,方能占据大义,收拢天下人心!”

  “至于朱温的威胁,”罗隐的嘴角露出一丝冷笑,“其篡位未久,根基不稳,北有李克用,西有李茂贞、王建,皆是心腹大患,他未必敢倾尽全力南下。我等只需严守疆界,以逸待劳,正可向天下展示我吴越不畏强权的风骨。待其与诸镇相争,两败俱伤,才是我等出兵北伐,匡扶天下之时!”

  罗隐的一番话,慷慨激昂,充满了道德感召力,立刻引得在场不少深受唐室恩惠的老臣和心怀壮志的武将们热血沸腾,纷纷附和。

  一时间,堂上形成了两派意见,争论不休。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汇集到了主位上,那位一直沉默不语的钱镠身上,等待着他的最终决断。

  钱镠坐在主位上,手指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身前的紫檀木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

  他没有王建、李克用那般争霸天下的雄心,他只想做个安安稳稳的“东南王”,效仿昔日东吴孙权,保境安民,深耕两浙,让这片富庶的土地免于战火,自己则当起逍遥王。

  毕竟,征战多年,出生入死,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也该享受享受了。

  中原那片巨大的绞肉机,他一点也不想掺和进去。罗隐的“兴唐”大旗虽然好听,但风险太高,无疑是将吴越架在火上烤。

  谋士沈嵩察言观色,早已看透了自家主公的心思。

  他排众而出,对着钱镠一揖,沉声道:“主公,朱温虽是国贼,然其势已成,雄踞中原,非一日可以撼动。眼下我军正欲对温州、台州用兵,以求彻底一统两浙。”

  “此时,正需朱温在北面牵制杨吴,使其无法全力南顾。因此,此时此刻,不宜与朱温彻底撕破脸皮。”

  他顿了顿,见钱镠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便继续说道:“依臣之见,不如将计就计,先接受其册封,假意答应淮南之任命。大义名分固然重要,但存身立命方为根本。”

  “如此,既可麻痹朱温,示之以弱,又可借其伪朝之势,威慑杨吴,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待我等顺利拿下温、台二州,彻底稳固两浙根基之后,再观天下大势,做下一步打算不迟。届时,是战是和,主动权便在我等手中。”

  这番话,条理清晰,利弊分明,句句都说到了钱镠的心坎里。

  他心中大喜,赞赏地看了一眼沈嵩,面上却故作为难地长叹一口气。

  “唉,本王世受皇恩,国仇家恨,本不该如此苟且。但伯纪之策,实乃老成谋国之言。既然如此,那便依你之策,先接受朱温的册封吧。”

  就在这时,一名牙兵匆匆从厅外跑入,双手呈上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